南海网、南海网客户端五指山10月29日消息(南海网记者叶俊一)造血帮扶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。近年来,五指山市通什镇福关村通过从思想上引导、在村里组织技能培训和扶贫专场招聘会等措施,该村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增收的贫困户家庭占比达到了91.7%。
五指山市通什镇福关村及相关帮扶单位为贫困户举办技能培训班。通什镇供图
福关村位于五指山市通什镇西边,距离市区约3公里,是一个黎族同胞聚居的村庄。“经过前期走访调研,福关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单一、基础设施薄弱、发展意识不足等方面。”福关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佳告诉南海网记者,自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,福关村和相关帮扶单位就围绕这些“症状”开展针对性“治疗”。
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。每到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播出的时候,各帮扶责任人、福关村村两委就会组织贫困户集中观看,通过了解其他市县贫困户的发展故事树立发展信心,提升发展动力。
针对贫困户缺技术问题,今年以来,福关村聘请专家、老师对贫困户进行产业培训,授课果子狸养殖培训4次、槟榔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培训、瓜菜种植培训、百香果种植培训、挖掘机培训各1次,受益村民达到600人次。
有了发展动力,掌握了一定技术,福关村和相关帮扶单位就积极引导村民发展产业、外出务工,并组织邀请了相关企业进村举行专场招聘会,让贫困户在家门口能够自主择业。
五指山市通什镇福关村及相关帮扶单位为贫困户举办技能培训班。通什镇供图
村民黄扬托和妻子黄晓燕就是福关村贫困户中外出务工的典型。2007年,黄扬托和黄晓燕组建了家庭,一年后,大女儿黄慧秋出生。原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,然而黄慧秋却被诊断为患有先天性听力障碍。尽管国家政策有相关扶持,医院为黄慧秋免费植入了人工耳蜗,可昂贵的康复训练费用让这对年轻的夫妻泛起了愁。
黄扬托家是非常普通的农民家庭,此前一直居住在低矮破旧的瓦房内,刚刚结婚的他们根本没有什么积蓄。然而女儿的听力关系到她一辈子的幸福,黄扬托夫妻咬咬牙,厚着脸皮向同样不富裕的亲友借了5万元。
赵茂冰(右)和黄扬托(左)聊天谋发展。南海网记者叶俊一摄
大女儿的听力恢复了,可5万元的外债对于一个世代靠着种水稻过活的农村家庭而言,就像一座大山挡在前面。于是,黄扬托带着妻子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。“我们没有多少文化,最开始也只能靠着年轻有力气在工地当小工。”黄扬托说,当时一天小工的工资只有40元,虽然每天非常辛苦,但两口子一个月下来也能存一些钱。就这样,从小工一步步做起,黄扬托逐渐成为了一名涂料工,每天的工资涨到了220元。他的妻子黄晓燕也成为了一名升降机操作员,并通过自学、考试,于2018年10月16日拿到了《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》。
“这意味着黄晓燕以后就是一名持证上岗的工人,工作机会和待遇自然会提升不少。”作为黄扬托一家的帮扶责任人,五指山市通什镇党委副书记赵茂冰经常找他们夫妻谈心聊发展,“你们要努力工作,好好培养三个孩子,政府会继续帮助支持你们!”
黄扬托的新房已基本建好,代替了原来的破旧瓦房。南海网记者叶俊一摄
同黄扬托夫妻一样,今年福关村贫困家庭在周边企业、工地等打零工,或在相对固定企事业务工的总数达到100户212人,占比达到91.7%。
在福关村委会办公室的走廊上,几个挖掘机模拟教具依次排开,一批批贫困户曾在此学习、掌握挖掘机技能。“我们将继续发挥距离市区较近的优势,引导支持贫困户外出务工,激发他们的自我造血能力。”福关村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卓启进说道。
25-04-21 23:42
25-04-21 23:02
25-04-21 23:18
25-04-21 22:33
25-04-21 22:22
扫描下载南海网客户端
扫描关注南海网微信公众号